• 1
  • 2
  • 3
  • 4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辅导>>学习心理>>正文
一学习就感觉灵魂被提取!why? 信息来源:  2022年08月25日 10:00  点击:[]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部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绘的主人公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反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在经历了痛苦、纠结和折磨之后,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启了另一种人生。这本小说一经发行就引起了西方职业人士的广泛共鸣,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由社会进步发展所引起的心理现象,包括:厌倦、倦怠、耗竭等现象。

Pines和Katry在1981年以助人专业的工作者和大学生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倦怠程度要高于助人专业的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并最早提出了学习倦怠的概念。研究中表明学习倦怠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力损耗,以至于逐渐失去对学校课业和活动的热情,冷漠对待同学,产生疏离同学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时而对学校课业采取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简而言之,学习倦怠具体表现为学业疏离、身心衰竭、低成就感。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中既敏感又重要的时期,学习依旧是大学生生活、活动的焦点。但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大学学习成为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承担甚至厌倦承担的事情,其中情绪低落和策略不当呈现出更严重的趋势。

影响因素:

1.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多是从自我效能感、自尊以及归因上探讨。大部分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学习倦怠起到预测作用;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学习倦怠呈现显著负相关;外控归因较于内控归因能更好地预测学习倦怠。

2. 情绪因素。情绪稳定性低地个体更容易引发学习倦怠;焦虑能够有效预测学习倦怠。

3. 应对风格。运用控制性应对风格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显著低于其他风格

4. 性格特征。内向性、严谨性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引发学习倦怠

5. 社会环境。现如今,更多的学生对知识能够为人带来社会尊重持怀疑态度,社会对于知识和人才重视的缺乏导致学生群体中尚未全面形成尊重知识、重视知识份子的理念,这势必会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消极影响。

6. 学校环境。教育环境中的教育观念、授课方式、课业负荷、师生与同学人际关系均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7.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外出状况、双亲受教育状况、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互动情况均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3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