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社团>>正文
让谣言止于真相,让群众掌握真理 信息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0年03月18日 17:27  点击:[]

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有谣言的产生,这些谣言不但不会帮助我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害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相信谣言呢?,下面是近期的一些谣言:

●喝茶、喝酒可以预防新冠病毒

●板蓝根、熏醋、维生素c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酒精遇到84消毒液会让人瞬间死亡

●烟民感染新冠病毒率远低于非烟民

这些谣言,不仅干扰了我们对疫情和病毒的科学认知,更会成为引发恐慌,导致不理智行为的源头。如“双黄连可治疗新冠肺炎”的消息一出,大家纷纷不顾被感染的风险,在药店门口排队抢购,可谓疯狂。这让我们不得不问,人们究竟是如何判断信息真伪?什么样的信息会让我们觉得真实可靠呢?怎样才能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呢?

心理学领域专家纳迪娅·布拉希尔(Nadia Brashier)和伊丽莎白·马什(Elizabeth Marsh)于今年发表在《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上的一篇题目为《判断真实性》的综述性文章回答了上述问题。这篇文章应该算是心理学家对真实性判断这一领域最新、最权威的见解。小编整理了这其中观点,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请大家先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些知识是真还是假?

1 骆驼的驼峰储存了大量的水

2 爱因斯坦上学时数学不及格

3 鱼的记忆只有7秒

4 人脑只开发了10%

5 在空间站上可以看见长城

6 叫醒梦游的人很危险

7 市场上有人造假鸡蛋(答案见文末)

No.1

我们所见的大部分信息是真的

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信息真实性所做出的判断是建构出来的,即我们会根据相关线索对信息做出推断,以判断信息是否正确。通常来说,我们依赖三种推断方式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基础比率、感受以及与记忆中信息的一致性。

在大家通常的认知中,觉得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大多都是真的(眼见为实),所以更容易认为图片是真的。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判断电脑屏幕上所呈现的句子的真伪,这些信息有:“第一架风车建于波斯”、“指南针是中国发明的”、“蛇是冷血动物”……它们在呈现时,一半配了图,另一半则没有配图。从理性分析来看,仅仅一张图片并不能证明这句话就是真的。然而,结果显示,参与者们几乎都是下意识地认为带图片的陈重复加强了信息的真实性”

No.2

“重复加强了信息的真实性”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诸如“维生素c、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病毒”之类的信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停地听到或看到这些消息。反复出现的事能让大家更相信,是因为大部分人通常会使用认知捷径,来避免深度思考。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需要判断自己所阅读的信息的真实性。一部分信息会向参与者呈现三次(重复),另一部分只呈现一次。结果发现,参与者更可能相信呈现过三次的信息为真。这一效应被称为虚幻的真实(illusory truth)。

No.3

“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熟悉的”

当一条与我们自己所了解的领域相关的信息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提取记忆中的信息来进行判断。通常来说,我们往往会接受并相信与自己记忆一致的观点。这种推断真实性的方法并不完美。首先,我们的记忆中有错误信息,会混淆事实与观点。其次,我们会忽略某些信息,只接受到了与记忆中部分相一致的信息。

如何纠正错误认知?人们一旦认为某个错误信息为真,就很难对其进行纠正。即使短期内纠正了某个错误说法,时间一长,还是会再次信以为真。因为人们会将正确信息和最初的错误信息存储在一起,但根据乔斯特法则,新的正确信息的遗忘速度要快于错误信息,过不了多久人们还是会认为错误信息为真。不仅日常生活中如此,学术界也存在这一现象:尽管很多最初的研究没有被证实,但它们还再被持续引用。另外,相比于错误信息,辟谣信息的传播面更窄。

根据前面的研究,我们在辟谣时,可以采用以下这些策略:

●利用人们的基础比率,在正确信息旁配上相关的图片,使其看起来更真实。

●在纠正错误信息时,应该避免强化与错误信息有关的感受。对错误信息的否定,例如辟谣喝高度酒不能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反而可能会加深喝酒与预防新冠病毒肺炎之间的联系。

●评估出可靠的信息,然后用社交媒体平台分发给用户。

对了,上面那7道判断题都是错的,你做对了吗?

CopyRight © 2013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