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辅导>>人际交往>>正文
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需要学习什么心理学? 信息来源:  2022年06月25日 10:00  点击:[]

我们每一天都活在关系里。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咨访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等等。

面对这些关系,你是否觉得有些困惑?

“人际沟通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TA;又译“交互作用分析学”),是一种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人际沟通分析是由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官方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达到使人成长和改变的目的”。

通过学习人际沟通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在交流中存在哪些自我状态,在互动中觉察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更有建设性的交流。

书中,蛤蟆先生通过10次的心理咨询,在苍鹭的陪伴下,勇敢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人际沟通分析学”是如何帮助来访者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人际沟通模式?这就要说到它的三个基本原理。

01

原理1:结构分析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三类自我状态:父母、成人和儿童。沟通就是一个人使用某种自我状态与另一个人的某种自我状态在交换信息。

这些状态并不是角色,而是一种真实的心态,每一个自我状态都包含了认知、行为和感受,自我状态间的差异就如同两个真正的人之间的差异。因此,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双方是哪个自我状态被激活了。

1、父母状态(Parent)处于父母状态时,人们就会像小时候的父母一样进行感受、思考、行动、表达和回应别人。父母状态是人格的一部分,它包括从自己父母身上习得的,以及童年时期接触到的重要人物身上学习到的部分。 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分为控制型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状态。

控制型父母状态:用一种严厉的、咄咄逼人的方式表达不赞成。

养育型父母状态:试图去安抚他人,表达关爱,提供食物和滋养。

2、成人状态 (Adult)

成人状态是一种在此时此地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不是来自过去的条件反射,这种状态更加的开放和理性,可以调动资源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当沟通处于成人状态时,人们更有可能彼此尊重,充分倾听,进行建设性的沟通。

3、儿童状态(Children)

处于儿童状态时,一个人的表现就像某个年龄段的孩子。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他们会用小时候的方式去感受、思考、行动和回应他人。 儿童自我状态可以分为自然型、顺从型和反叛型三种。 自然型儿童状态:基本上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都是自由的,他们充满好奇心,富有创造力,有情绪就会顺畅的表达,不会让情绪过久的停留。他们充满了快乐和热情,喜欢去看大自然,看到世界,看到美。 顺从型儿童状态: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为了融入群体,他们不得不去试图取悦他人。他们开始恐惧自己如果不顺从,可能就无法生存。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不被欢迎的,在恐惧的驱使之下,他们开始去模仿他人。 反叛型儿童状态:与顺从型儿童状态不同,反叛型的儿童状态对于他人的要求充满了愤怒和攻击,他们用叛逆作为战斗武器,去抵抗想要夺走自己自由的人。

02

原理2:沟通分析 按照结构分析关于人格结构的假设,一个人会存在三种自我状态,那么两个人进行互动的时候就涉及了六种自我状态。沟通分析就是基于对两个及以上的人所可能的沟通方式的发展出来的。 根据人际沟通分析理论,每个沟通包括三个部分:

  • 你说的是什么(你激活的自我状态)

  • 你期望“接收”的回应(你期望对方激活的自我状态)

  • 你实际收到的回应(对方实际激活的自我状态)

而简单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互补型和交叉型。

1、互补型的沟通方式 这是最简单的沟通方式,箭头是平行的,意味着你所说的、你期望得到的回应与你实际得到的回应是一致的。 举例来说,下图中丈夫的父母状态指向妻子的儿童状态,这代表着丈夫像父亲一般去照顾非常天真的妻子;妻子的儿童状态指向丈夫的父母状态,代表着妻子像孩子一般依赖着自己的丈夫。

这种互动是相互补充,匹配的,因此这种沟通可以顺畅的进行下去。

当你正在进行的是互补型的沟通时:

  • 你不会被情绪淹没

  • 你感到被对方看到和理解

  • 谈话可以继续持续下去

但这并一定意味着这种类型的沟通总是健康的沟通。 比如在婚姻中,如果一方担心某件事,另一方可能会采取养育型父母的状态来提供支持、帮助对方平静下来。

这很好,但是如果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当父母角色的一方会感到压力很大并且非常消耗,充当儿童角色的一方会感到依赖和一定程度的束缚。 最好的沟通类型是:从成人状态到成人状态的互补性的沟通,这是一种彼此尊重和相互连接的沟通方式。

2、交叉型的沟通方式 这是一种会出现问题的沟通方式,箭头是交叉的,这意味着你所说的、你期望得到的回应与你实际得到的回应是不一致的。 例如: 丈夫问:“亲爱的,我的纽扣在哪里?”(丈夫从“成人”状态向妻子的“成人”状态询问信息)妻子大喊:“你把它们丢哪去了?”( 妻子从“父母”状态向“儿童”状态进行了回应)

造成的结果就是交叉型沟通,这时交流就停止了,他们不会再谈论纽扣的事情,而是开始谈论丈夫乱丢东西的事情,这种交叉沟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争吵。 当双方处于交叉沟通状态时,让沟通回到有建设性的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一个或者两个人改变自我状态。通常,最好是双方都转换为成人自我状态。

03

原理3:心理地位

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或他人,好或坏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最简单的心理地位是两方的,关于你和我,涉及两个问题“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好吗?”和“我是如何看待别人的,他们好吗?”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使用哪种心理地位来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观点就会变成我们认识世界的底层架构,我们会基于此建构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沟通分析理论将人际交往中可能采取常见的心理地位分为以下四种:

1、我不好——你好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很低,总是希望别人替他们承担责任。处于这个心理地位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对于事件进行消极的归因,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 这是感到“抑郁”的心理地位,在这个心理地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抑郁的自杀者或者失败者,他们想把自己隔离在幽暗的房间或者峡谷里。 在社交关系里,他们倾向于讨好,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2、我不好——你不好

处于“我不好——你不好”心理地位的人,会认为自己不行,别人也不行。这是一种总感到无意义的心理地位。 在社交关系中倾向于“回避”。

3、我好——你不好

处于“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在这个位置的人总是能让别人感到愤怒,他们经常对他人评头论足,自己占据权力和权威的最高点,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好的。 在社交关系中倾向于“指责”、“命令”。

4、我好——你好

这是健康的心理地位,处于这个心理地位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好的,并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自信而看低别人,而是认为别人也是好的。 在社交关系中倾向于“合作共赢”。

以上的四种心理地位,每个人都会有,但通常会具有一种主要的心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人生,改变心理地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就好比要重建房屋的地基。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CopyRight © 2013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