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辅导>>学习心理>>正文
门口效应:“咦,我刚刚想干什么来着?” 信息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16年06月26日 18:41  点击:[]

                                  

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准备去房间或者上楼拿某样东西,结果在走进房间的一瞬间突然脑子断片,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准备干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个房间;或者有时候打开冰箱,伸出手之后却忘了自己本来要拿什么;在与朋友交谈时,也会突然忘了自己本来想说什么,“咦我刚刚想说什么来着?”朋友也会一脸懵逼:“我怎么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们很容易把这种情况归咎为记忆力下降或者年龄增大,更敏感一点的人在频繁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

好消息是其实这跟我们的认知和记忆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与年龄也不相关,我们需要怪罪的是门——研究发现在走进房间通过房间的门时,这个门清空我们的大脑,从而导致了我们的“失忆”。这个效应就叫做门口效应(Doorway Effect)。门口效应揭示出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让我们知道思维是如何组织起来的。理解这个现象或许能够让我们学会享受这些暂时失忆的瞬间,而不再是一味地感到怨恼(尽管它们确实依然很让人烦心)。

我们思维的一些特征或许可以用一个女人和三个泥瓦匠的故事来进行形象地解读。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次,在泥瓦匠午休的时候,这个女人问第一个泥瓦匠:“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我把一块砖砌到另一块砖上,”第一个泥瓦匠叹气道。“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她问第二个泥瓦匠。“我在砌墙,”他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但当女人问第三个泥瓦匠时,他骄傲地回答道:“我在建造一所教堂!”

或许,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应该要具备全局观念,但对于心理学家来说,这则故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从多个层次来进行考量。第三个泥瓦匠对于他们日常工作的观点最鼓舞人心,但如果他不像第一个泥瓦匠那样知道如何一块一块砌好砖,没有人能够建起一座教堂。

我们每一天、每一个计划都在这样的三个层次上摇摆不定——从最高层次:我们的远景和雄心、到计划和策略,再到最低层次:具体的每一个行动。当一切进展顺利时,我们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到我们的目标及我们该采取的行动上面。如果你是一个熟练的司机,那么你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控方向盘、方向指示灯和车轮,这时你就有余力把注意力放到一些别的事情上去,比如思考走哪条路或者和车上的其他人交流。当事情不是那么熟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们正在处理的事情的细节上去,并且把我们的思维从远大图景中抽离片刻。因此,当车开到一个拥堵的岔口或者引擎开始发出古怪声音的时候,对话往往会中断。

我们的注意力会根据行动的层级上下浮动。这种方式让我们能够执行各种各样复杂的行为,也能让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或者要求采取不同行动的情况下,有目的地执行一个清晰明了的计划。

而当我们的注意力在不同层级之间浮动时,“门口效应”就会出现。

设想一下,我们准备上楼拿钥匙,但是当我们刚刚走进卧室,就忘记了我们是来拿钥匙的。在心理上讲,我们的最初计划(“拿钥匙!”)早在执行这个必要措施(“去卧室!”)的途中就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或许这个计划本身也只是一个更大计划(“准备好出门!”)中的一部分,然后还有更大、更长远的计划(“去工作!”、“保住我的工作!”、“成为一个高效率且负责的好市民!”或者其他)等在后面。每一个层次的计划都需要某种形式的注意力。

某一个时刻,取钥匙的愿望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需要调度一个复杂的行动等级架构,并且在你注意到这件事的时候,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计划,但紧接着你又会开始下一个计划。(打断你思路的有可能是走去卧室这个行动,也有可能是思索着谁又把衣服扔在楼梯上,还有可能是想着等你去工作了你需要做些什么,抑或是生活中无数其他的琐碎小事)。

我们的记忆,还有我们的目标都处在一张相互关联的网上。这张网可以是记忆形成的物理环境(比如当我们重返童年时代的家园时,会有一大波此前遗忘的记忆洪流向我们涌来),也可以是记忆形成的心理环境(比如当我们正在考虑一些事的时候,另一些与此相关的事情可能在不经意间就闯进了你的脑海)。

“门口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物理、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来到不同的房间,想着不同的事情。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窥全豹的机会,让我们明白了自己是如何协调复杂的行动、将计划和行动匹配起来,让我们能够一砖一瓦地搭建起生活的教堂。

那回到原来的房间会不会让我们的记忆恢复呢?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研究,答案是并不太能。

不过,总而言之,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用担心,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就好啦。(摘自:525心理网)

CopyRight © 2013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