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辅导>>恋爱心理>>正文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信息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13年10月18日 22:50  点击:[]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阶段,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醒而引起心理上微妙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交往密切,异性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大学阶段成为青年人恋爱心理的“活跃期”。在大学特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又凸现出有别于社会青年的心理特征。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把握、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及机制,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九十年代以后,大学生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纵向比较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

1、恋爱行为公开化。当前高校虽也反对谈恋爱,但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谈恋爱已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逐渐从“地下”转为公开。

2、恋爱的目的多样化,调查显示,单纯因感情问题而恋爱的只占49.4%,其它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刺激”、“体现自我”等恋爱动机驱动,使当前大学生情感体验复杂化,恋爱心理多样化。

3、恋爱年纪低龄化。受社会上的早恋现象及校园内高年级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逐渐上升,在谈恋爱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20%左右。

4、婚恋观念开放化。表现在40%左右的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5、恋爱关系脆弱化。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往往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为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几种表现形态

男女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能量的作用,都会表现出对异性的求知、接近等性爱心理活动。分析大学生的情爱心理进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代表着当前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主流:

1、恋爱好奇心理。处在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性爱生理、心理方面的现象与问题既敏感又似懂非懂,他们关注书刊、杂志、小说、影像以及与他人闲谈中获取的一些恋爱知识,希望从他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恋爱信息。表现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情感体验。这种好奇心理即是生理成熟的需要,也是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正常的。从青春期开始,性爱好奇心理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成熟,从性认知的好奇开始到爱的追求,构成了大学生恋爱的动力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性爱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增强了恋爱问题的神秘感。好奇源于神秘,而且与从众心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群落中弥漫性的性爱信息刺激一些未涉及恋爱领域的同学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这种累积反射在心理上就是人云亦云,人做亦试。“积极”探究、盲目接受、盲目模仿是当前大学生恋爱好奇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据调查,大学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式上,由他人主动传授的只占9.5%,而半数以上(51.6%)则是在无意中接收非系统化的传输。(王平等:《525名医科大学生性行为调查分析》,《性学》,1997年9月)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的盲目“探索”,往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出现性爱失误或性罪错。

2、性爱焦虑心理。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源于对待性爱问题深刻的矛盾心情和冲突心理。据了解,66.6%的男大学生和77.7%女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性爱焦虑。(王登峰,张伯源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性爱生理成熟与心理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不知该如何对待情爱发展与尚未经济独立、求学成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苦恼、烦躁不安、厌恶感和紧张感。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的主要引发因素是

(1)性意识的困扰,即对性意念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烦恼。许多同学因性知识缺乏,性教育不当,而将性意识表现与觉醒,如性幻想、手淫等看作罪恶,产生严重的“自我道德谴责”,越想让自己不去想这些问题,结果适得其反,陷入痛苦的不安之中。有的同学因以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象状态不如己意,希望改变,又不遂人意,很难将它改变时,就出现了深刻的焦虑与烦恼。

(2)陷入婚恋认识误区。有的同学曾经有过性伤害或性过失,而在心灵上留下较深的烙印,而当再次面临情爱问题时,由于调适能力差,他们既渴望通过某种形式的爱去战胜自己的孤独感,又担心自身“不洁”而失败,处于困惑的极度压抑之中,在婚恋观上形成种种焦虑的自我否定评价。

(3)面临情感问题的困难选择。在恋爱动机和需要、理想与现实“两极”选择的情景下,他们不知如何才能做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而思虑万千、顾虑重重。如有的同学因没有异性朋友,无人赏识而产生心理压力,但又担心恋爱影响学业,学校家庭不能认可而焦虑不安。需要指出的是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性爱焦虑心理,但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病理性的。有的焦虑随着时间推移与认知提高而自动消失或转移。有的焦虑在一定的家庭、社会、教育管理者等引导下也能得到自控与转移,对大学生身心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比较严重和持久的焦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往往是深刻的,应细微观察、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心理治疗。

3、恋爱对抗心理。表现为“明知故犯”的逆反行为。他们以“叛逆性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特征。一般都认为,恋爱对抗心理与以前生活中的不良经历有关,也与现实中限制与管教过死、过严有关。它往往与个人的惭愧和失望同时迸发。有的同学在幼年时期因父母离异或遭受性伤害等挫折而留下了破坏性的反应,成年后,对婚姻、性爱抱有强烈的抵触、怀疑情绪,往往以畸形的性爱审美对待恋爱问题,以对立的态度处理恋爱问题,坚持一种悲剧意义,包括玩弄感情等。这种心理定势,常常以丧失自我作为代价。他们通过回避和歪曲现实使自己得到解脱又以防御性的反应将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歪曲,以保持自我的完整。对抗心理往往起始于人际关系障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成过程。因恋爱问题出走、自杀等非常方式,是恋爱对抗心理的集中表现。进行心理疏导和转移是解决恋爱对抗心理的有效途径。

4、性爱中的自卑心理。美国心理学家A.Euis(1962)的ABC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大学生性爱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性爱意识发展障碍和自我情爱能力评价不当的结果。一种是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如因失恋、单相思,或男女交往受阻等而怀疑自己的性爱能力;另一种是自我评价不当,许多同学因自己的体象特征、经济状况、家庭地位不如人意,造成了情爱品质评价过低,形成了消极的恋爱心理定势。性爱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1)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很敏感,既希望谈论恋爱问题,又常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而产生心理负性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把自己禁锢起来,孤芳自赏,通过回避与异性交往的方法(特别是女生)来掩饰自己的不足,形成闭锁性的性格。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人格发展与身心健康。

(2)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他们以滥交异性朋友炫耀自己为目的,把爱情理想与现实对象割裂开来,通过泛谈恋爱在同性或异性面前达到肯定自我的目的,以此来掩饰性爱方面的自卑心理。不少同学因“怕被人瞧不起而谈恋爱”,在婚恋观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表现出强烈的爱情虚荣心理。

(3)通过补偿得到升华。性爱自卑心理产生的积极的一面是有的同学通过有条理的努力,从其他方面取得成就,得到心理补偿,从而导致对爱情优越感的追求。如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问题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但在学业成绩、文体方面颇有成就,从而赢得异性的认同与赞美,以此来对抗自卑感,使自卑心理得到某种程度补偿和升华。性爱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负性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调适不当,则进一步演化为妒嫉、报复、侵害等心理行为。因恋爱自卑心理而产生对生活的绝望态度虽在少数,但消极影响力不可小视。因此,如何疏导、调适是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关键。大学生情爱心理过程,与其成才过程的可塑性一样,呈柔性与多变状态。某一个时期,可能一种心理占主导,而随着身心条件的变化,另一种心理形态又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好奇心理、焦虑心理、对抗心理、自卑心理以及明智心态可能交织在一起,交替出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好奇心理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础,一般伴随着大学生恋爱认知与行为的全过程。而源于对自身社会存在价值的不确认性,以及非婚关系的情爱体验,恋爱的自卑心理则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大学生心中,即使再优越者也有不如己意之处。而对抗与焦虑也经常同时出现于一个人身上。因此,如果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形态,势必难以掌握、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进程,更何况,大学生恋爱心理有着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维度。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维度

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婚恋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性的发育与成熟是大学生恋爱发生的生理基础维度;主体心理发展到恋爱期是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维度;而大学校园内提供的有利的男女交往环境,较为开放的性爱文化气氛,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则是大学生恋爱的社会促动与约定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约定着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

1、恋爱心理的生理维度生理维度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的生理结构与功能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正处在性萌发到成熟的时期,不仅是性器官和内分泌在生长发育,而且大脑皮质中的性控制中枢与情感中枢也逐步成熟。这时期大学生性爱本能欲求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异性间相悦相容,表现出强烈的异性交往欲。刘达临的《性文明调查报告》指出:随着大学生性生理基础不断发展,产生和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也达到了顶峰。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这种交往欲产生的自然物质基础是性生理。其中发生根本影响的是性染色体和性激素。性染色体从遗传属性上影响恋爱双方性别角色心理的发展倾向。而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其功能是通过“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这样一个多极系统,刺激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男女到青春期由于性激素分泌的逐渐升高,使之不断出现第二性征,男性的阳刚特征,女性的阴柔之美逐渐分化凸现。到大学阶段随着性激素分泌的进一步增多,大学生的性意识逐渐增强,强烈的性欲望也不断产生,出现了对异性好奇、好感、趋近等心理需求,由此构成了强烈的恋爱冲动。他们想通过恋爱行为达到与异性接触来实现性爱能量的释放,而且随着心理上的独立性增强,这种本能的内驱力也越来越强,构成了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物质基础。同时,生理基础的变化与不适,如受性激素调节的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引起的体象缺憾,造成对体象、性器官与功能发育的不满、不适,从而产生心理挫折感,引起诸如自卑、焦虑等心理反应,都对大学生确立恰当的恋爱心理机制造成影响。所以,生理维度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发生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又在一定条件下调制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及表现程度。特别是这时期大学生社会角色尚未定位,自主性强,恋爱心理的社会功利意识相对微弱,其恋爱心理往往以“情性”为主体,自然属性相当突出。

2、恋爱心理的社会环境维度

首先,校园内的文化环境激活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活中,父母、家庭的监督影响减少,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大学生对恋爱问题自持主见,使他们对恋爱行为的顾忌减少,同学中恋爱风气相互影响,恋爱心理互动感染,增加了大学生性爱心理的活跃度。图书报刊、影视作品、网络信息中有关性爱问题与情节,刺激、诱导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萌动、发生与确认。同时,大学里恋爱审美情操的培养,性爱科学知识教育与传播,又时时刻刻影响、支持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与转化。其次,伦理道德规范也不时制约着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既有它严肃的一面,又有它过于神秘和压抑的一面。随着社会性爱观念的转变,平等、严肃、科学的性爱心理逐渐在大学生心中确定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性解放”、“性开放”思潮的涌入,不少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出现了心理错位,有14.7%同学承认谈恋爱是受“性解放”的影响。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以及对非婚性行为的贬斥,在当今大学生中已大为弱化。尤其是散漫性的“性”自由思想的传播,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性爱伦理道德的非理性反叛,他们漠视爱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流入“性与道德、法律无关”、“性与婚姻分离”的思想误区。这些不良文化的刺激使大学生尚欠理性的恋爱找到了理论依据,并用这些错误的理论来指导自己亲身实践,在恋爱心理上显得既开放又迷乱,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处在“性恋期”的大学生的心理骚动与焦虑。因此,当今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社会影响维度虽然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但由于大学生首先面临着不是社会角色问题,而是主体成长问题,地位、财富等社会功利意识在大学生恋爱行为处于弱势,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恋爱心理的影响也大为淡化。大学生恋爱虽受社会各方面评价,但校园色彩浓厚,其影响维度主要是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导向和制约。

3、恋爱心理的主体心理维度

恋爱心理虽然是大学生整体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但它与大学生整个心理系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恋爱行为除本能的生理需求外,更多的是受主体心理反映的影响和支配。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认知活动、情感状态、意志行为和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发生演化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构成大学生爱情活动的心理进程。

(1)认知活动是大学生恋爱的感性基础。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体现了大学生如何反映爱情的客观世界,在恋爱行为中,直接影响着恋爱的唤起过程。感觉良好是产生爱情的基础,以目传情、一见钟情的视觉效果,是恋爱的重要刺激因子;听觉、触觉引起恋爱双方“触电”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记忆、想象、联想导致“梦中情人”的自觉体验的爱欲行为;思维又保持了恋爱对象的选择性和理智性。凡此种种,表明了认知系统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起着感应、唤起和导向的作用。

(2)情感状态活跃和扩展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体验。男女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彼此了解,互相好感,催生了恋爱关系的缔结与延伸。而大学生可塑性强,情绪波动大,情感转换快,是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愤怒的情绪引发的嫉妒与冷酷,恐惧情绪产生的激情消退,悲哀情绪招致的伤心与失望,常使大学生建立适当的恋爱心理失去平衡,引发了空虚感、无助感的心绪。因此,情感状态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起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3)意志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发挥制约作用。意志系统的差异反映了大学生对待情爱问题的自制力的不同。意志把爱情的缔结与权利、义务和责任结合起来,使恋爱心理更加明智。没有主观意志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就很难调控自己性爱认知与情感,也就破坏了爱情的美感,严重的还引发恋爱心理障碍。

(4)人格特征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人格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性格内向者恋爱心理大多表现为情感体验深,被动、冷静、悲观和谨慎。性格外向者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主动而狂热、开朗而冲动。而不同的气质类型又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及恋爱表达方式与程度。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影响是显著的,它与认知活动、情感状态、意志行为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成长、发展与变化。因此,主体心理活动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着感知、催生、调控、导向和整合作用,从整体心理反映上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其行为表现是大学生青春期综合性的心理体验,是性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三位一体协同作用的结果。生理维度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变化奠定了自然物质基础,心理维度整合调控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与发挥,社会维度对恋爱心理的发展起着规划、导向作用,制约、评价其恋爱心理发挥的社会效果,从而使恋爱行为适合社会要求。夸大或舍弃其中的任一方面,都有可能扭曲大学生健全的恋爱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个身心健康;大学生虽是全国人口中的小部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恋爱行为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方向综合考虑,应是了解、分析、引导、解决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CopyRight © 2013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