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等。
朱智贤专长儿童心理学,他几十年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问题。
朱智贤的主要论著:《儿童心理学》(1962、1979)(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1982)、《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心理学大词典》(主编,1990)等书。
周先庚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他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
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周先庚在1980~1985年间,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等专著
张耀翔
张耀翔(1893~1964),湖北省汉口人。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心理》,并担任主编。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心理学科普工作。
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的著作涉及领域较广,主要论著有: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感觉心理》、《情绪心理》(1947)、《心理学讲话》(1945)、《儿童之语言与思想》(1948)等;教育心理方面的论文《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1931)、《根据交替反应原理讨论破除习惯的方法》(1940)等;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1940)、《巴甫洛夫的治学精神》(195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述评》(1959年)等。
肖孝嵘
肖孝嵘(1897~1963),191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系统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1928年8月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研究,193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即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1931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长等职,先后历十余年。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2年解放后院系调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曾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专著十余种。肖孝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33年,肖孝嵘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他是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给国内的,“格式塔”一词,由他首先译出,现已在国内通用。肖孝嵘毕生从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在中央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讲授十余门心理学课程,培养了大批中国心理科学工作者,这些人已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学界的骨干力量。结合教学,他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着重心理学的应用,他对我国心理科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肖孝嵘除教学外,积极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先后讲授了实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课程。并做过速度与准确性训练中的关系的实验,订正数种拣选学徒的方法,编造几项军队智慧测验等。20世纪30年代中期,肖孝嵘转向各种心理测验的研究。1934年着手修订“墨跋智力量表”,期间,他还修订了古氏(Goodenough)画人测验、普雷塞(Pressey)XO测验、勒氏(Laird)品质评定和马士道(Marston)人格评定等量表。
肖孝嵘的主要论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3)、《实验儿童心理学》(1933)、 《变态心理学》(1934)、《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1935)、《普通应用心理学》(1936)、《儿童心理学》(1936)、《心理问题》、《肖荣嵘修订墨跋量表》(1937)和《教育心理学》(1940)等书。
汪敬熙
汪敬熙(1893~1968),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1968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汪敬熙在生理心理方面造诣精深,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三点。(一)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二)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三)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汪敬熙的主要论著:《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清华周刊》,38卷五期,清华大学,1932年);《中国心理学的将来》(《独立评论》,40期,1933年);《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独立评论》, 49期, 1933年),《行为之生理分析》(独立出版社, 1944年)。
唐钺
唐钺(1891~1987),原名柏凡,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修习心理和哲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1920年得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组组长。解放初,先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并任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唐钺早年曾发表有关白鼠的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多篇,还发表过不少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译著及有关国故方面的研究成果。建国后,他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作过系统的分析批判,并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一书。唐钺强调科学基础训练的重要,强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任教期间,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
唐钺长期从事译校工作,先后发表过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兰德编的十四家《西方心理学家文选》、普莱尔的《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等多种译著。他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史导引》第二版的若干章一直是北大心理学史教学上教师的参考读物,他当时所译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的领域》一文已被收集在全国编译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84年版)之内。他的这些译著对全国学习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钺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发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合感》等专著或研究论文曾得到国内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以及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孙国华
孙国华(1902~1958),山东潍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于1927、1928年先后获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于1925~1926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1941~1946期间曾在四川白沙前国立编译馆任编辑兼总务主任。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系副主任及校务委员。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孙国华重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专长儿童心理学。1926年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鸟类的瞳孔反射》。1930年发表《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论文,长达246页,曾单印成书,列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
孙国华毕生从事学术工作,通过教学、编辑、指导科研和参加专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潘菽
潘菽(1889~1988)原名有年,江苏宜兴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解放后连续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84年11月起任名誉理事长。他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起了奠基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早年较注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表过关于记忆、审美判断、错觉以及汉字知觉的实验研究论文多篇;后来又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潘菽对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建议。他指出:“要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要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对科学心理学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
潘菽的主要论著:专著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29)、《心理学的应用》(1934)、《心理学简札》(1984),主编《教育心理学》(1981),与高觉敷共同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3)等。
陆志韦
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之一。他家境清寒,19岁开始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不久,去美国留学。1920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心理系教授。1926年任燕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1936年任该校校长兼心理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陆志韦曾任中华心理学会研究股主任(1921),又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他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曾改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博士论文),以及在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他的心理学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著述甚多。
陆志韦的主要论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简编》的中译本(1926)、《社会心理学新论》、《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遗忘的条件》等。
曹日昌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心理系。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香港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曹日昌的主要实验研究工作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有关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等问题。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是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倡导者之一。他善于评价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对有关的争论作出适时的概括,主张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研究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心理现象(反映过程)的普遍规律。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人的心理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意识、认识)的运动、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意识、认识活动的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也就认识了心理,而达到认识的最高峰。”
曹日昌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是不可穷尽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什么理论是最后的。对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都必须经过一些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在达到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较全面或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心理学的发展还在年轻的阶段,我们对于各种心理现象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有的甚至还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就更需要多次的反复。”
曹日昌的主要论著有《 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 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作,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陈大齐
陈大齐(1886~1983),浙江海盐人,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
陈大齐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政法专门学校预科教授。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心理系主任、教务长,并一度代理校长。1930年任考试院秘书长,1934年转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1949年协助苏芗雨创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191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他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
陈大齐主要论著:《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早年译著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著)。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陈鹤琴是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丁瓒
丁瓒(1910~1968),江苏南通人。早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并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校和仁立地毯工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负责创建心理卫生室的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丁瓒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到人的心理水平的、具有特殊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这也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的正确解决决定于对心理学对象问题的正确认识。作为研究人的具有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丁瓒又是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他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医学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丁瓒重视医学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主张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基础训练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著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青年心理修养》(1946)等书。
高觉敷
高觉敷(1896~1993)又名高卓。浙江温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教育系。历任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主任编辑、广东襄勤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部主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高觉敷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既反对二元论,也反对还原论。他以为用还原论代替二元论是不足取的。排除二元论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列宁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心理学史问题上,高觉敷认为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心理学史工作者,既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要看到它的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者不可偏废。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决定论原理,我们可以把内部逻辑视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外部社会历史条件视为第二位的原因。”
对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估价问题,高觉敷以为心理学家的世界观和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要区别对待,对具体的人要作具体分析,不要因为某一心理学家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就抹煞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也不要因为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就硬要把他提高为唯物主义者。这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要掌握全面材料,不要轻下断语,以期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高觉敷的主要论著:《现代心理学》(1935)、《群众心理学》(1934)、《教育心理学》(1946)。他主编了教育部全国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中国心理学史》(1985)、《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7)和《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1991)等。
郭任远
郭任远(1898~1970),广东汕头市人。早年入上海复旦大学,1918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1921年,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评锋芒不仅直指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麦独孤,而且也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美国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
郭任远1922年发表《我们的本能是怎样获得的》,1923年发表《反对本能运动的经过和我最近的主张》,1926年发表《一个心理学革命者的口供》《心理学的真正意义》,1927年发表《心理学里面的鬼》,1928年发表《一个无遗传的心理学》。以上一组论文均收入1928年出版的《郭任远心理学论丛》中。黄维荣在该书序言中阐明郭任远的学术观点时说:“无论是提倡行为派的心理学,反对本能,反对心理学上的遗传,或攻击各种心理学上的神秘概念:总而言之,是在排斥反科学的心理学,不使非科学的谣言重污心理学之名;是在努力做一种清道的功夫,把心理学抬进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之门,完全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它。”黄维荣坦率承认郭任远是“一个极端的机械论者”。历史也证明郭任远学术观点虽有启蒙作用,但是片面的。
郭任远关于鸟类胚胎发育以及训练猫不吃老鼠的实验研究,也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与好评。
郭任远的主要论著:《人类的行为》(上卷,1923)、《行为学的基础》(1927)、《行为主义心理学讲义》(1928)、《心理学ABC》(1928)、《心理学与遗传》(1929)、《行为主义》(1934)、《行为学的领域》(1935)、《行为的基本原理》(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