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面对一些纷纷复杂的“人事物和环境”,这些人事物的一些部分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暂时把这种影响叫做“S”。
当这些影响出现时,我们的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都会呈现出一些应对状态(有人也称其为症状),这种呈现出来的状态我们暂时叫它“R”。
因为我们的这些应对状态出现了一个最终的结果“C”。
例如:在一个浪漫的夜晚(环境),一个女孩和她的男朋友(人S)在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后,一起在度假的海边散步(事S)。耳边传来海浪的声音,海水时不时的漫过两人的脚面,偶尔,还有寄居蟹从沙里爬出来。男友突然松开女孩的手向前跑去,把女孩一个人留在身后。女孩不知所措追了上去,男友突然转身单膝跪地手捧戒指(物S),面对迎面追过来的女孩说:“嫁给我吧!让我保护你一生一世。”女孩大脑一片空白(认知R),又惊慌又喜悦(情绪R),全身麻木(躯体R),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伸出手(行为R)男友把戒指给女孩带上,两人深情相拥(此处省略2000字)。最后,两人步入了婚礼的殿堂(结果C)。
这个C是大家喜欢的,但是,有些C就不是大家喜欢的了。由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有些R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不期望的C出现。很多时候采取的方式是逃离产生R的S(人事物和环境)。
例如:当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总是得不到重视,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压力很大。最后,就会选择辞职。
这通常是人格成长的第一个阶段:逃逸期 。
这个阶段的表现是与人的沟通只是浅层面的沟通,遇到不适应的环境首选“离开”。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常常还会遇到和之前相似的困境。由于害怕或者不愿意接受结果C,当有可能导致C出现的R的时候,马上离开S的刺激。这个机制不能用不健康来形容,比如:面对大火,那就是要离开啊!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第二阶段“篱笆期”,迫于生存的压力我们不得不一直在某个环境中不能离开。
例如:唯一收入来源的职位、未成年人的家庭。这个时期的表现很矛盾和纠结,一方面想离开一方面又很依赖。好的方面是开始有限度的建立一些界限,不过只是象征性的标记出自己的领地,但并不坚固,就像“篱笆”一样,对外界其实是透明的,无抵御能力的。对一部分的S还是有过滤和减缓的作用。
第三阶段“门户期”,
这一阶段界限划分的更为清晰而坚固。突出的特点是由于门和窗户的功能,不同于第二阶段去区分地把所有的S都隔离在界限之外,而且,还会通过自己的判断邀请一部分S进入自己的领地内,产生预期的R,得到希望的C。
最有意思的就是第四阶段“打猎期”,
由于稳定和灵活的界限形成,安全感爆棚勇气上蹿充满力量。这个阶段表现是走出去到自己不熟悉的S走走看看。刚刚走出自己的安全区时,往往没有多久灰头土脸的回到自己的安全区,不得不再次选择第一阶段的方式“逃离”。但这次的“逃离”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逃的有目标——自己的安全区,不是逃窜;另一方面是 依然还有勇气继续外出。这样周而复始的折腾,慢慢对自我认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有了一定的把握,这五个内容就是外出后收获的猎物。
之所以称其为猎物是因为这个阶段会发生很多冲突、战斗和伤痛,而且会给外在的S造成伤害,侵犯他人的界限。这个阶段的成长代价是失去和伤害了很多的S(人事物),自己会有很多的内疚R。相当一部分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停留。由于丧失和内疚,让我们了解到打猎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意识到自己忘记了“打猎原本目的”,改变就开始了。最早鼓出勇气走出安全区打猎的目的是“让我们可以生存下去”。之所以忘记原因是打猎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无所不能感”。为了这种个人成长满足感和征服感,已经不再关自己需要多少,只是为了打猎而打猎,为了成长而成长。对外在的S(人事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必要的伤害。当了解并意识到的时候就进入了
第五阶段“融入期”,
这个时期会和S有一种融入感。当受到外在S攻击和伤害时,有能力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个阶段“回馈期”,
这一阶段不仅仅是在认知上对S的了解,在情绪和行为上都能保持稳定和一致,这是区别于“融入期”的。甚至,在受到S的伤害时,还会帮助对方疏导情绪,分享自己在一二三阶段的经验。
第七阶段“未知期”,
这阶段也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之所以叫做未知是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Y(^_^)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