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当时我想到这点就好了”,
“真后悔做了这个决定”,
“我当初干嘛这么早结婚啊”,
“我要是像XX一样坚强点就好了”
……
上面的种种后悔莫及、扼腕、兴叹,有你的影子吗?
几乎每天我们都会纠缠于某些事情本来可以更好想法中,并因此处于各种情绪和压力的漩涡中,乐此不疲。据传说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对他的弟子讲了两支箭的比喻。这个比喻大意是:一个人第一次被箭射中了,身体上会感到疼;而当这个人觉得自己被射中很不幸不应该被箭射中的时候,他被第二支箭射中了,这第二支箭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
上述事后对不利结果的种种不甘心,希望如果没有发生就好了的想法,就像第二支箭一样。第一支箭 射中了,当然会疼,此时及时处理,疼痛会消失;而如果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支箭会射中我,我是多么的不幸,我要是站得远一点就好了,我要是及早发现躲开就好了”,那么伤痛被人为地延长了。
第二支箭 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而且是自动化地制造出来的,我们自己几乎没有意识到,就会这样做。这种设想要是如何就好了的能力,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是重要的,它让我们预见还没有存在的情况,吸取经验、教训,而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烦恼。
常常有来访者在咨询室中,不甘地问为什么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到底是做错了什么,也有来访者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再机警些,还有些来访者指责其他人失职。这种“第二支箭”式反思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习惯,往往会导致一个人的自责、内疚、羞耻、愤怒等种种情绪体验,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舒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处在这些情绪中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引发一个人的内在不足感影响自尊水平,同时会导致慢性疾病。
一个刚刚失恋的来访者不断反复地想“到底是我做错了什么”“他/她不该这样对我们”“我们之前是那么的美好,怎么就变了呢”。短期内这是一种应对方式,长期沉浸在里面会错失新的可能性。成长就是不断地适应变化,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同时继续寻找自己的幸福。
大多数时候事情对我们的伤害因为这第二支箭的存在延长了,我们不断地拒绝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舒服。这本身并没有对或者错,只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我们离开痛苦,而是加重了痛苦。如果我们狠狠地后悔可以让事情变好,或者是让我们更舒服的话,那我们大可以使用这第二支箭,事实是它给我们增添了更多的痛苦。
那么我们怎么应对呢,如何拔出这第二支箭呢?
首先,关注于自己。这和觉得自己不幸不一样,是承认自己受伤的情况,允许自己有种种情绪体验,承认我不希望的情况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有很多情绪,这是一个过程,允许自己表达情绪会更好地应对情绪。其次,寻找资源帮助自己。你可以向你的朋友寻求支持,你的亲人,你的同事,甚至是心理专业的人员、宗教都可以。当我们自己获得支持,处理自己的受伤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把注意力放到“本来可以如何更好”上。第三,总结收获和成长,继续前进。当然总结经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比如说你知道这条路很坎坷危险,那么下次你选择另外一条路走,这种行为本身是适应性的。而反思不等于后悔,反思是知道我哪里可以更好,下次怎么做,关注于事情本身;而后悔式反思关注于我是不是做得足够好,和评价相关。最后,如果你不小心又放出了第二支箭伤了自己,那么请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告诉自己没关系。如果你责备自己怎么又犯了第二支箭的错误,你给又为自己制造了第三支箭。
第二支箭很普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了好多支,当我们更多地觉察到的时候,就有了机会拔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