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清晰的自我认知不仅要求个体的自我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他人给予的反馈。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不够深入的,正如“周哈里窗”所展示的那样,自己与他人的了解会有不一致的地方。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很不错的品质别人可能并不在意,而那些自认为糟糕的点在他人眼中可能闪闪发光。
周哈里窗是由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的理论,展示了自我认知、行为举止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前提下产生的差距。将一个人的心类比成窗,普通的窗户是四个部分,人的内在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面对公众的自我塑造范畴,是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了解的部分。比如某些公开的信息,包括性别、职业、特长、成就等。 “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开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被公众悉知、但自我无意识范畴,是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可以是不经意的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思考问题时咬笔头或者不经意的情绪流露。自己觉察不到,只有当别人告诉时才注意到。“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点比较少。
左下角的那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自我有意识在公众面前保留的范畴,时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例如我们常说的隐私,身份、缺点、往事、疾患、愧疚、尴尬、欲望等等都可能成为“隐藏我”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胆怯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适度的内敛和自我隐藏,确保给自我留有私密的空间,避去外界的干扰,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同时,隐藏我越多就意味着开放我越少,当自我暴露过少时既压抑了自我,也容易因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而导致人际交往受阻,还有可能造成自评和他评的差别过大。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公众及自我两者无意识范畴,是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就是典型的“未知我”,能量巨大却容易忽视。尝试不同的领域有助于帮助探索“未知我”。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