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问题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了某种“目的”,而这些目的的达成往往分成五个阶段来考虑。本文将对前两个阶段展开具体论述。
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
孩子们做很多事情时往往带有称赞的要求,也就是被表扬的需求。他们在面对父母或教师,抑或其他人时,就会呈现出一个“好孩子”的表现。孩子们的这种状态往往被认为是积极的表现,不过认真想想也确实是件好事。孩子们积极劳动,认真学习,不给他人添麻烦,也有益于他人,这也成为不少大人们不自觉就会表扬的对象。但是,如果孩子们积极表现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获得特权地位”。那么,当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父母或教师,抑或他人的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满,甚至会非常气愤。有该种想法的孩子们并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这样下去,孩子们的世界观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并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很容易为了获得表扬,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而是去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第二阶段:引起
很多家长们并不会把第一阶段当做是问题的存在,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合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二阶段的具体表现吧。
有些孩子认为好不容易做了“好事”,但是并没有获得表扬,这个时候该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我要与众不同”的想法,即使是做出一些坏事或者被责骂也在所不惜。孩子们这样做的目的始终还是想要在班级取得特权地位,想要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获得明确的“位置”。不能作为“好孩子”而被表扬和注意,他们就会作为“坏孩子”来达到这个目的。较为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等“恶作剧”来博取,而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爱闹等行为来获得。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会觉得,比起自己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其实,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活得很简单,并不难对付。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